本文由小和友@一利投稿,编辑发表。非常感谢这位患者的善意分享。

大家好,这里是《小河治愈故事》栏目,发布真实的疾病故事。我是朱庆,本文的编辑。

被诊断出癌症的那一年,@一利33岁,住在上海。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,他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。

2020年7月,@一利因胃部不适去看医生。由于原发癌位置特殊,胃镜检查未发现病灶。庆幸的是,她事后并没有掉以轻心,辗转多家医院后终于确诊。 。

在治疗过程中,通过自学,她澄清了治疗路上的诸多困惑,最终明确了治疗策略,总结了一套对大多数人有价值的医疗策略。用火花,传递温暖。

在此之前,她做了几件事,为她后续的治疗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。对于我们年轻人,无论老少,也都具有很大的学习价值。

以下是@一利的自述。

因为肿瘤带来的疼痛,我只能侧躺在床上。男朋友拉着我的手说:“我们结婚吧!”我甩开他的手:“你一定有病吧!我不想结婚!”他说:“你看,如果你不结婚,你看病我也不能给你签字。”我说:“我自己可以签!”他红着脸又把我拉了回来:“我们结婚吧,这样就没有人能带你出院了。”我被从你身边抢走了。”没有鲜花,没有戒指,没有跪拜仪式,没想到会被求婚,喜欢这样。

回顾我的病

2020年,正好是俗话所说的“三十三,一刀杀人”的年纪。果然,七月底被诊断出胃癌晚期,并伴有多发淋巴转移和肝转移。

2018年3月十二指肠溃疡和幽门螺杆菌感染,当时做了胃镜,胃还好。服药后痊愈,无其他病史。

2020年6月下旬开始出现胃部不适、腹胀的症状,7月初开始到上海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就诊。胃镜检查后,我被诊断出患有胃溃疡,并进行了活检。病例报告没有发现癌症。

后来我才知道,我原发癌的位置很特殊。 它生长在胃壁外侧,而不是胃壁内侧,所以普通胃镜是看不到的。 而且病情进展得很快。幸运的是,尽管去了很多医院,做了很多检查,最终的诊断还是相当及时的。

很多朋友都在问,你一直在运动怎么会得癌症呢?你从来没有吃过好东西吗?你是否工作太辛苦,没有好好休息?

我想说,都不是。 医生说我的病可能和去年幽门螺杆菌检测呈阳性有关(虽然去年已经绝育了),也可能和我的直系亲属有癌症病史有关。

最重要的是我的原发癌位置特殊,所以之前的胃镜检查没有查出。可能会有延迟和运气不好。我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大家,癌症的病因非常复杂,并不是说只要生活规律就不会得这种病。

这些事情最好在30岁之前做

说实话,我很不幸,但也非常幸运,因为回想过去,我在30岁之前确实做了很多事情。 30,这使我的医疗费用得到了保障,治疗过程也比较顺利,患者的生存机会也较大,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比较小的负担。

在这里,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大家!

?我的朋友小何建议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。

早期体检没有查出癌症,也和我的体检项目有关。我当时选择的项目比较简单,也没有做腹部彩超。如果我加上这个,我也许就能提前发现它。 。

所以建议自费去三级医院做全套,预算两三个。

2。五险一金全交我们的医保有统筹账户。小病可以用自己医保账户的钱,大病可以用统筹账户的钱。这可以承保大多数严重的疾病。医疗费!

我第一次住院16天。化疗加上各种检查总共花费了2万多元。最后我自掏腰包付了2000元。

而且,如果因病失业,仍然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,可以大大减轻负担。 3。买重疾险还好,我28岁的时候就买了保险。这次“重疾险”一次性赔付了20万(我买的少了),“医院医疗险”还有每天600的津贴,手术费可以单独报销。

这些与医疗保险不冲突。建议您在30岁之前购买重疾险!保险金额可以根据您的年度费用估算。比如你每年的开支大概是10万左右,那么保额X5,50万比较合适。

另外,如果您的家族有癌症病史,建议添加“癌症保险”,双重保障。

财务安全也能在重大灾难面前保护家人和亲情!

疑难杂症治疗指南

我老公是一个非常细心、有条理的人。他在我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我们的就医过程比较顺利,没有耽误治疗。我们总结了患者常见的问题和我们的经验,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。

1。各种检查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怎么办?

对于较复杂的疾病,医生会进行多项检查,如增强CT、MR MRI、PET-CT、胃肠镜等内窥镜检查、针吸活检等。

在知名三级医院,每一项都需要等待,往往要排到两周甚至一个月后,等待报告的时间也较长。完成一系列检查报告往往需要一个月的时间。

但是如果你已经很不舒服了,体力又低,等不及跑不了,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速度吗?

首先,车主可以选择去郊区设有分院的三级医院就诊。以上海为例,六院骨科最好,六院临港分院人特别少。仁济医院南院区的人数也比东、西院区少。

这些分院与总院之间的内部系统是相连的。往返时间长一点就更好了,反而可以节省一周的等待时间,而且停车方便,不用排队,让我不那么着急。 。

2。如何选择主治医生?

在选择主治医生之前,首先要基本确定自己的疾病属于哪个科室。医院将指导您报名参加预检查。检查完成后,您的症状很可能需要转移到另一个科室。

比如我一开始胃痛,就去了消化科,经过多次转院,终于在做了PET-CT后才知道要去肿瘤科。

基本确定科室后,有两个方法:最好问问身边的医疗专业朋友,哪家医院最适合我的情况,城里哪家医生最好,最后再想想渠道。你能先联系其中一位并打个招呼吗?这样看病时沟通更方便!

如果这些渠道都没有,建议查知乎或者其他靠谱的平台,看看这个科室排名靠前的医院。

3。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治疗方案,我该如何选择?

当你看医生时,医生经常会问你一些“两难”的选择题。比如,“这种情况,你要么做手术,但手术并不能保证不会复发。你也可以采用保守治疗,继续吃药,但这肯定治不好病。你选择。” ”

在诊断的早期,我鼓励大家多咨询专家医生,多沟通,多听听不同医生的治疗意见。这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,避免一次又一次误诊的可能。

然而,不同的医生往往会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(比如我刚被确诊为晚期胃癌时,我咨询的两位专家医生一共给了我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),我们该如何选择呢? 。

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些想法:

(1)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不同方案的侧重点、优缺点;

(2)优先考虑你的一些背景、主要需求和最大的担忧,主动告诉医生,并与他讨论;

(3)不要轻易改变已经有效的治疗方案;

(4)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不是治疗方案本身,而是方案实施背后的整个支持体系。

以我自己的例子为例。当我第一次被诊断出来时,我有三种治疗选择:

(1)我的主治医生A问我是否要加入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组;

(2)A医生还给了我另外一个方案,就是不加入实验组,而是直接开出化疗+免疫治疗方案;

(3) 另一家医院的B医生给我开了另外一个化疗方案。

我当时所做的事情如下:

a。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什么是免疫疗法?有什么优点和缺点?有哪些风险?它要多少钱?对我的病有多大的概率有帮助等等。我也跟主治医生A和B复核过。

b。同样,要清楚什么是临床试验组。我可以加入医生推荐的试验组吗?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。我真的不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组吗?属于对照组是否意味着我实际上没有服用免疫药物?我面临哪些风险?

c。分别询问甲、乙两位医生,这两种化疗方案有什么本质区别?从过去与我类似的案例中了解更多关于疗效数据、副作用、费用等。

最后我们分析我的病情很严重,没有手术的机会。我只能在肿瘤科接受治疗。理想的情况是使用药物将病变缩小到足以进行手术的程度,或者完全消失。但单纯依靠化疗,这种概率只有5%。为了增加这个概率,免疫治疗是唯一的机会(当时基因检测还没有检测到我可以使用靶向药物)。

所以最后我们选择了方案二,一直治疗到现在。 CT和MRI显示所有病灶都在缩小,我们的身体状况好多了!

现代医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对抗肿瘤的武器。各种临床新药、新疗法层出不穷。然而,我们仍然要面对治疗的不确定性。我们只能增加知识储备,提高认知水平,分析清楚哪一种最适合自己,在绝望中寻找希望,相信自己最终会迎来辉煌。